本帖最后由 自强不息 于 2020-6-18 16:49 编辑
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
考试科目代码:[353] 考试科目名称:卫生综合 一、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)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: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,考试时间为180分钟。 2)答题方式:闭卷、笔试 3)试卷内容结构 (一)卫生统计学 约32% (二)流行病学 约23% (三)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约10% (四)环境卫生学 约10% (五)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约10% (六)卫生事业管理学 约15%
4)题型结构 a: 名词解释题,19小题,每小题5分,共95分 b: 简答题,9小题,每小题15-20分,共155分 c: 计算题与分析述题,3小题,每小题15-20分,共50分
二、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
卫生统计学 (一)绪论 考试内容 1. 统计学基本概念,总体与样本、同质与变异、变量的类型、概率和小概率事件、参数与统计量。 2.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。 考试要求 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。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发展史;统计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。熟悉统计学习的目标与方法、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。
(二)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考试内容 1. 描述定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算术均数、几何均数、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。 2. 描述定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极差、四分位数间距、方差、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和适 3. 用条件。 4. 百分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。 5. 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表的用途。 考试要求 1. 掌握描述定量资料集中趋势的算术均数、几何均数、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,描述 2. 定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极差、四分位数间距、方差、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 3. 件,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; 4. 了解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,描述分布形态的偏度系数的计算和意 5. 义。定量的资料的统计描述计划。
(三)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 考试内容 1. 相对数常用指标。 2.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。 3. 率标化的意义和基本思想。 考试要求 1. 掌握相对数常用指标、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、动态数列常用指标(绝对增长量、发展速度、增长速度、定基比、环比、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);率标化的意义和基本思 想。 2、熟悉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的应用。
(四)常用概率分布 考试内容 1.二项分布:(1)分布参数;(2)各项统计指标(均数、标准差等)的计算方法;(3)二项分布的分布特征,近似分布及其应用条件。 2.Poisson分布:(1)分布参数;(2)各项统计指标(均数、标准差等)的计算方法;(3)Poisson分布的分布特征,近似分布及其应用条件。 3.正态分布的(1)概念和两个参数;(2)正态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。 4.标准正态分布的概念和标准化变换。 5.正态分布的应用:(1)估计频数分布;(2)制定参考值范围。
考试要求 1. 熟悉三个常用概率分布的特征; 2. 掌握三个常用概率分布的概念,二项分布及Poisson分布的概率函数与累计概率; 3. (五)参数估计基础 考试内容 1. 抽样误差的概念和计算。 2. t分布的概念;t分布与z分布的区别和联系。 3. 总体均数及总体概率置信区间的计算。 4. 总体均数置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和联系。 5. 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。 考试要求 1. 理解抽样误差的概念,熟悉标准误的意义及其应用; 2. 会计算均数及频率的标准误,掌握总体均数95%和99%置信区间的计算及适用条件。 3. 掌握正态近似计算总体概率的95%和99%置信区间及适用条件,阐述标准差与均数标准误的区别;
(六)假设检验 考试内容 1.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(基本思想)。 2.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。 3. 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的异同及选择依据。 4. 单样本均数的u检验与t检验及应用条件。 5. 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及应用条件。 6. 两独立样本均数的u检验与t检验及应用条件。 7. 近似t检验的应用条件及方法。 8. 一、二类错误的概念。 9. 两样本方差齐性检验的方法。 10. 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。 11.a和b的关系、控制a和b的方法。
考试要求 1. 熟悉假设检验的概念与原理,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,假设检验功效的意义及计算,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。 2. 掌握常用的t检验、二项分布资料的Z检验以及Poisson分布资料的Z检验的分析与计算过程,包括每种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类型。 3. 会综合考虑研究目的、设计类型、变量类型、样本含量等要素选择合适的假设检验方法的技巧。
(七)方差分析 考试内容 1.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。 2. 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。 3. 完全随机设计、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。 4. 多重比较的SNK、Dunnett、Bonfferoni等方法。 考试要求 1. 熟悉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;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。 2. 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;各种设计方案(完全随机设计、随机区组设计等)变异和自由度的分解方法。
(八)χ2检验 考试内容 1.χ2检验的基本思想。 2.四格表资料χ2 检验的应用条件及相应统计量的计算公式:基本公式(或专用公式)、校正的基本公式(或校正的专用公式)。 3.对四格表资料χ2 检验的应用条件和方法。 4.行´列表(R ´ C表)资料的χ2检验的用途、应用条件、条件不满足时的处理方法。 5.行´列表检验的注意事项。 6.四格表资料χ2检验使用确切概率法的应用条件、原理和计算方法。 7.配对设计下多分类资料的McNemar 检验的推广方法。 考试要求 1. 熟悉四格表的确切概率计算法和配对设计下多分类资料的McNemar检验。 2. 掌握单个频数分布的拟合优度检验,完全随机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χ2检验,多组频数 3. 分布的χ2检验,以及配对设计下两组频数分布的χ2检验。 3. 了解χ2分布是一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,其分布的形状依赖于自由度υ的大小,了解似然比χ2统计量。
流行病学 (一)绪论 考试内容 流行病学的定义,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;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;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特征:群体的特征;对比的特征;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;社会心理的特征;预防为主的特征;发展的特征。 考试要求 1、掌握流行病学定义,几个重要的基本内涵;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。 2、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,流行病学用途。 3、了解流行病学简史,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、基础医学的关系。
(二)疾病的分布 考试内容 1. 疾病频率测量: (1)发病频率测量指标:发病率;罹患率;续发率。 (2)患病频率测量指标:患病率;感染率;残疾率。 (3)死亡频率测量指标:死亡率;病死率;生存率;累积率。 (4)预期寿命及相关指标:预期寿命;潜在减寿年数;伤残调整寿命年。 2. 疾病流行的强度:散发;暴发;流行 3. 疾病分布的形式:人群分布;时间分布;地区分布;疾病的人群、地区、时间分布的综合 描述。 考试要求 1、掌握常用的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、用途以及注意事项;描述疾病流行;强度的术语。 2、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内容、方法及形成分布的原因;描述疾病分布的,主要概念;移民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分析的原则。 3、了解率和比的概念,潜在减寿年数、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定义和用途。
(三)描述性研究 考试内容 1、个例调查、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概念、方法、用途。 2、现况研究的概念、目的 3、现况研究的特点、种类 4、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(1)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 (2)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(3)确定收集资料方法 (4)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(5)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考试要求 1、掌握现况调查的定义、研究变量的确定和调查表的制定、质量控制,抽样调查的定义、原则、抽样方法。 2、熟悉描述性研究的定义,现况调查的特点、目的、方法、实施步骤。熟悉生态学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。 3、了解个案调查,病例报告和病例分析的目的、用途,了解普查,抽样调查的优缺点、样本大小的确定,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。
(四) 队列研究 考试内容 1. 概述:概念;基本原理;主要特点;研究目的;研究类型。 2. 研究设计与实施:确定研究因素;确定研究结局;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(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选择);确定样本量;资料的收集与随访;质量控制。 3.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: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;人时的计算;率的计算;效应估计(相对危险度、归因危险度、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%、人群归因危险度、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%);剂量反应关系。 4.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:选择偏倚;失访偏倚; 信息偏倚; 混杂偏倚 5. 优点与局限性。 考试要求 1、掌握队列研究中研究人群的选择,暴露与非暴露的设置,随访期的确定,资料分析。 2、熟悉队列研究的定义、特点、类型、应用范围。 3、了解影响样本大小的有关因素,队列研究的偏倚及其防止、队列研究的优缺点。
(五)病例对照研究 考试内容 1. 基本原理 2. 研究类型 3. 研究设计与实施:研究步骤;病例与对照的选择;样本含量估计;资料的来源与收集方法 4.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:均衡性检验;成组比较法资料的分析; 1:1配对资料的分析; 混杂 因素作用的估计与分层分析 5.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:常见偏倚的种类 6. 优点与局限性。 考试要求 1、掌握病例与对照的选择;掌握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、个体匹配资料的分析;掌握上述两种资料OR值的计算及OR值的意义。 2、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基本概念、基本特点;熟悉病例对照研究分层、分级资料分析;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。 3、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目的、研究类型、实施步骤、样本含量的估计、研究应注意的问题;了解资料的多因素分析、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控制。
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(一)概论 考试要求 1.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概念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与职业病的特点。 2.掌握三级预防原则。 3.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。职业病的诊断。 考试内容 1.基本概念:职业性有害因素;职业性病损;职业病;健康工人效应; 2.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与职业病的特点,三级预防原则。职业病诊断原则、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准则。 (二)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考试要求 1.掌握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概念、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、体内过程、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、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。 2.掌握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;掌握常见毒物的毒作用机制、毒作用表现、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。 3.熟悉职业中毒的诊断、急救和治疗原则。 4.了解毒物的存在状态、接触机会。 考试内容 1.概述:生产性毒物、气溶胶、职业中毒概念,生产性毒物来源、存在形态、接触机会、进入人体的途径。毒物在体内的过程,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,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等。职业中毒临床类型及主要临床表现、诊断、急救和治疗原则。 2.金属与类金属中毒:铅、汞。 3.刺激性气体中毒:氯气、氨、氮氧化物。 4.窒息性气体中毒:一氧化碳、氰化氢、硫化氢。 5.有机溶剂中毒:苯中毒。 6.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毒作用共同点、苯胺、三硝基甲苯。 7.农药中毒:有机磷酸酯类农药。 (三)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考试要求 1.掌握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的基本概念、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、尘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、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。 2.熟悉粉尘对健康的影响和预防措施;熟悉矽肺概念、并发症,矽肺和石棉肺的X线表现。 3.了解粉尘的来源与分类,了解煤工尘肺、棉尘病、其他尘肺等。 考试内容 1.生产性粉尘、尘肺概念,粉尘的来源和分类,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,粉尘对健康的影响,粉尘危害控制。 2.尘肺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、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原则:矽肺、石棉肺、煤工尘肺、棉尘病。
环境卫生学 (一)绪论 考试内容 1、环境卫生学的定义、研究对象、基本任务、范围、主要内容, 2、今后环境卫生工作及环境卫生学的任务。 考试要求 1. 掌握环境卫生学定义。 2、重点掌握环境卫生学研究对象: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;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的定义,环境因素按其属性的分类,环境因素对机体呈现“有利”和“有害”作用的两重性。 3、熟悉环境卫生学内容; 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史。我国环境卫生工作主要成就。 4、了解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任务。
(二)环境与健康 考试内容 1、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核心问题 2、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,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、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。 3、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,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,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特征、健康效应谱。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;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;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的概念、内容和意义。 4、环境介质中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、分布、生物学效应与疾病。 5、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、急慢性危害、致癌与致癌的危害。 6、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,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基本内容、方法,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。 7、健康危险度评价概念、作用、评价的步骤(即基本组成)。 考试要求 1. 掌握环境与健康的概念。 2. 理解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: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;人群对健康的反应模式;剂量反应关系作用时间和反应关系;环境因素联合作用;人群健康效应谱与高危险人群。 3、理解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: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定义、特点和防治原则。 4. 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: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物:物理、化学和生物性污染,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及转归,食物链,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。 5、熟悉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。 6、了解健康危险度评价。
(三)大气卫生 考试内容 1、大气的特点及卫生学意义。 2、大气污染来源、污染物的种类、存在形式、转归,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。 3、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、侵入途径、直接的急慢性危害、间接危害。 4、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,如可吸入颗粒物(IP)、二氧化硫(SO2)、光化学烟雾、一氧化碳(CO)、Pb、多环芳烃(PAH)与BaP、二噁英。 5、大气卫生标准的概念、基准和标准,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及依据,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。 6、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、目的、内容与方法。 7、大气卫生防护措施、大气污染的卫生监督和管理。考试要求: 考试要求 1、掌握大气污染的概念,大气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物的转归、主要的大气污染物; 2、重点掌握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,大气污染、主要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; 3、了解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方法,大气卫生防护措施; 4、掌握名词:总悬浮颗粒物、可吸入颗粒物、有效排出高度、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、自净、光化学型烟雾、慢性阻塞性肺疾患、温室效应、酸雨、基准、标准。
营养与食品卫生学
1.营养素基础 考试内容 (1) 营养素、合理膳食、合理营养、营养不良、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及合理膳食要求; (2) 蛋白质功能,必需氨基酸、氨基酸模式、限制氨基酸和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,蛋白质营养学评价,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; (3) 脂类的功能、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;碳水化合物的功能、食物来源、参考摄入量; (4) 能量单位、人体的能量消耗、能量参考摄入量; (5) 钙、铁、碘、锌元素的生理功能、吸收、缺乏、过量、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; (6) 维生素A、D、B1、B2、PP、C的生理功能、缺乏、过量、机体营养状况评价、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。 考试要求 (1) 掌握营养素、合理膳食、合理营养、营养不良、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及合理膳食要求。 (2)掌握蛋白质功能,必需氨基酸、氨基酸模式、限制氨基酸和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,蛋白质营养学评价,蛋白质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。 (3) 掌握脂类的功能、食物来源及参考摄入量。 (4) 掌握碳水化合物的功能、食物来源、参考摄入量。 (5) 熟悉能量单位、人体的能量消耗、能量参考摄入量。 (6) 掌握钙、铁、碘、锌元素的生理功能、吸收、缺乏、过量、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。 (7) 掌握维生素A、D、B1、B2、PP、C的生理功能、缺乏、过量、机体营养状况评价、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。
2.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考试内容 (1)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; (2)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。 考试要求 (1) 掌握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。 (2) 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。
3. 食品污染及其预防 考试内容 (1) 食品的细菌污染,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; (2) 食品中农药、有毒金属、N-亚硝基化合物、多环芳烃化合物、杂环胺类化合物、氯丙醇、丙烯酰胺的来源、危害、预防措施。 考试要求 (1)掌握食品的细菌污染,霉菌与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预防。 (2) 了解食品中农药、有毒金属、N-亚硝基化合物、多环芳烃化合物、杂环胺类化合物、氯丙醇、丙烯酰胺的来源、危害、预防措施。
三、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 材:孙长顥主编,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》,第7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12 参考书目:孙长顥主编,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》,第6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7 吴坤主编,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》,第5版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3 何志谦主编,《人类营养学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8 何计国,甄润英编著,《食品卫生学》,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,2007 杨月欣主编,《中国食物成分表》,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,2002
卫生事业管理学 (一)绪论 考试内容 1、卫生事业、卫生系统、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 2、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 3、卫生事业管理的过程和内容 考试要求: 1、掌握卫生事业、卫生系统、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,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。 2、熟悉我国卫生事业环境、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。
(二) 卫生管理研究方法 考试内容 1、卫生管理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2、管理基本职能。 3、管理原理。 考试要求 1、掌握卫生管理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。 2、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。 3、熟悉管理原理。
(三)卫生组织体系 考试内容 1、卫生组织概念及其组成 2、卫生组织体系概念及其组成。 3、我国卫生服务行政、组织体系。 考试要求 1、 掌握卫生组织概念及其组成。 2、 掌握卫生组织体系概念及其组成。 3、 掌握我国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分类。 4、熟悉我国卫生行政体系设置。
参考书目梁万年主编,《卫生事业管理学》,第4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
|